科技成果转化有哪些“痛点”要解决

时间:2021-08-05     来源:光明日报

——专家谈《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》

“国家这个最新政策太给力了,给了我们这些努力解决生命科学显微镜‘卡脖子’技术和产业化难题的科研人员极大的鼓舞和信心。”8月2日,在出租车上的戴陆如给记者发来了一张微信截图,内容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《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

戴陆如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一位副研究员,他在2003年就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研究所博士学位,2010年回国从事科研工作。经过10余年努力,戴陆如团队研发的“快速超高分辨双光子显微镜”实现多激发点同步扫描达300至1000帧每秒,比现存技术高30倍,目前“快速超高分辨双光子显微镜”样机已经投入使用,正在逐步实现产业化目标,以自主创新打破国际大公司对该技术的垄断,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科研装备支持。

“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眼睛,现在我国生命科学显微镜进口依赖是百分之百,我们实验室有10年多的技术积累,相信能够解决我国生命科学显微镜‘卡脖子’技术和产业化难题。”戴陆如说,“以前可惜的是,我们实验室包括我在内的研究人员,因为论文指标比别人少,评职称时很吃亏。现在根据这个指导意见,坚决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‘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’问题,‘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、技术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价值’,期待单位和其他科研院所及时根据国家最新政策调整职称评价体系,相信我们实验室的产业化成果的价值会得到更合理评价。”

“国家这次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非常正确,也非常明确,就是要解决当前科技界人才评价体系僵化单一的问题,解决‘论文指标导向明显,产业化成果在职称评审中不被学术圈认可’等问题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告诉记者,“这些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,相关单位还是要抓好落实,让国家的好政策早点落实、落地,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员做到‘四个面向’,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。”

“这一次国家政策很明确了,科技界和教育界应该尽快落实,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真动起来,把好事办好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表示,“‘唯论文’和‘SCI至上’等乱象必须被破除。”

“‘建立全国技术交易信息发布机制,依法推动技术交易、科技成果、技术合同登记等信息数据互联互通’,这需要科技部、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多部门沟通协调,需要建立新的知识产权信息制度。”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韩秀成说,“这还需要实质性的制度改革。”

“文件相当于给我们技术经理人吃了‘定心丸’。”今年7月刚评上高级职称的天津中电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王琪说,“很高兴能在国家政策文件里看到‘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评价人员培养机制,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发明披露、评估、对接谈判,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’,现在全国的技术经理人超过10万人,但这个职业还没有被社会普遍认可,希望这次国家新政策出台后,能提高社会对技术经理人的认知,让我们更好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。”

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跃明说:“现在有了国家政策的指导,相信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会从基础研究的源头进行创新,走上产业化的道路,为我国产业化转型和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
(本报北京8月3日电 本报记者 袁于飞)